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韩称朝士兵越分界线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韩称朝士兵越分界线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。也算春秋实力比较强的一个,但是由于争夺国君兄弟互相伤害,最后上台的把同宗兄弟杀的都差不多了,然后晋国有五大家族,韩赵魏是比较弱小的三个,天天被那个大哥揍,也不敢出声,世事难料,物极必反,大哥打死也没想到平时十棍打不出一声闷屁的小弟竟然敢反抗,最后反抗的也彻底。把大哥弄灭族了,然后瓜分了晋国土地各自为诸侯,三家分晋也标志从春秋进入战国,周天子本身没有实力,像今天英国女王和日本天皇,就顺水人情,既然你们把你东家分了,就给了名分。
春秋战国是以三家分晋来划分的。公元前453年,晋国卿大夫韩赵魏三家联盟消灭了当时最强大的智家,并且瓜分了智家和晋国的土地,这时候已经名存实亡的晋国虽然被瓜分,但还是周天子的诸侯国,韩赵魏也就被称为三晋之国,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见三家分晋已成为事实,无力改变,无奈正式封韩赵魏为诸侯国,从此韩赵魏和其他诸侯齐秦燕楚并称战国七雄!
之前这三国都属于晋国。然后历史上发生三家分晋,形成魏、赵、韩三国。过程中还有个,叫范什么的,继续晋的大国。逼迫赵国先拿出土地给自己,然后再逼另外两国出土地。不料赵国的国君赵简子,联合另外两国,三家全力灭了这国。完成各自建立,自己国家的雄心。所这韩、赵、魏三国,也就叫作“三晋”之国。
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,春秋时上百个诸侯国并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。战国时期,逐渐形成了七个大诸侯国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国七雄。东边的齐国、西边的秦国、南边的楚国、北边的燕国,还有中间的三晋。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赵韩魏三国并称为三晋,尤其在战国初期三个国家经常被合称为三晋。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史书也经常将赵韩魏三个国家合称为三晋。那么为什么习惯上将赵韩魏三个国家合称为三晋呢?
赵韩魏三国本来都来自于同一个国家,这个国家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。公元前376年,魏武侯、赵敬侯、韩哀侯彻底将晋国瓜分完毕,晋国彻底消失。晋国一分为三,分成了赵国、韩国和魏国。历史上将这件事称之为“三家分晋”。
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前期,既是诸侯国削弱周天子的过程;也是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(私家)夺取本国公室权力的过程。有的诸侯国公室权力比较大,遏制住了本国卿大夫(私家)势力,得以保全下来。有的诸侯国公室的权力相对较小,最终没能抵挡住私家的进攻,最终导致大权旁路。当时的鲁国、齐国、晋国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。鲁国出现了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专权的局面,齐国出现了田氏专权的局面,晋国则出现了六卿专权的局面。鲁国公室虽然最终没有被取代,但是鲁国却一步步走向了衰落的深渊。齐国的私家田氏最终取代了公室姜氏,完成了田氏代齐。晋国则被韩魏赵三家私家瓜分,晋国不复存在。
骊姬之乱时,晋献公放逐、杀死了不少公子,而且从此不再立子孙为贵族,导致晋国公室的势力逐渐变弱,史称为“晋无公族”。晋国公室的力量逐渐衰落之后,私家的力量则逐渐壮大,并确立了对公室的优势。春秋中后期,控制晋国大权的卿大夫多达十几家。经过一些列兼并,最后只剩下了赵、魏、韩、范、智、中行氏六家,称为“六卿”。此后,范氏和中行氏两家被其余几家攻灭,六卿便只剩下了赵、魏、韩、智四家。四家中智氏的力量最大。晋阳之战中,实力较弱的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打败了智伯瑶,瓜分了智氏的土地。晋国掌握实权的卿大夫就剩下赵韩魏三家,晋国大权掌握在此三家手中。
公元前438年,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剩余的土地,只将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。公元前403年,周天子封韩虔、赵籍、魏斯为诸侯,三家分晋完成,赵韩魏三国也被称为三晋。《资治通鉴》将三家分晋看成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。其实三家分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晋国的土地面积和国家实力在春秋时代一直都处于前列。三家分晋之后,为了提高三晋的竞争力,三国经常组成同盟,被称为三晋联盟。三晋联盟是战国初期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同盟,也是一个相对紧密的联盟。魏文侯依靠三晋联盟创造了属于魏国的霸业。赵韩魏三国在战国初期也经常被合称为三晋。
战国初期,韩,赵,魏为什么被称为“三晋”之国
因为他们都分裂自晋国
首先说一下背景,韩赵魏,连同智氏、中行氏、范氏,是晋国末年的最有权势的六卿。在当时,诸侯是有全力将国土再分封给贵族权臣的。而上述的六家,各自都有大片的封地。
后来,晋国六卿中,智氏联合韩赵魏三家,攻灭了中行氏、范氏,瓜分了两家的土地。
第二次国土变更,因为智氏的实力最强,所以他分得了两家最好的土地,而将劣等的土地留给了韩赵魏三家。
第三次国土变更,则是韩赵魏三家联合,灭掉了智氏,这一次三家基本是平分了智氏的土。
所以在韩赵魏三家分家之初,三家的国土形状一方面继承了原有的封地,又融入了从智氏、中行氏、范氏三家攻略来的土地,形成了三家国土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、“东一块、西一块”的形态。
第四次国变更……
山西因晋国、三晋而简称“晋”,并非三晋因在山西而称“三晋”。而且三晋之所以称为三晋,也和他们的都城在不在山西无关(当时根本没有山西省这个概念),他们称为三晋,是因为他们都分裂自晋国。
公元前481年。
1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81年。这一年刚好是《春秋》这本书的绝笔之年。
2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79年。这一年孔子逝世,宋代有诗曰: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!天带走仲尼,诸侯纷纷灭”。
3、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,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(周元王元年)。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,公元前476之前为奴隶社会,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,这也就是“春秋战国”的分界线。
他们的依据还有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其开始来记叙“六国时事”的时间也是周元王元年(前475年),所以后来的历史书籍包括教科书都这么划分。
4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。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是三家灭智,春秋时期的霸主“晋国”由此名存实亡,春秋时期仅存的“礼义”由此彻底崩塌。
5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03年。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为三家分晋,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,战国七雄由此全部产生,另外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也认为战国由此开始。
首先是以左丘明的《春秋左氏传》记载的终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,也就是公元前468年。
还有一种是以"三家分晋"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。即韩、赵、魏三家于公元前376年废晋国的晋景公并瓜分其土地这件事。现在学者为了方便,一般将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,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划为战国。
分界线不是公元前475年而是公元前476年。
周王室到了东周时王权衰落,礼崩乐坏,各诸侯国不听王室号令,各诸侯国也是危机四伏,曾称霸的晋国,在公元前476年,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,并得到周王承认,所以史学家就把公元前476年定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。
1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81年。这一年刚好是《春秋》这本书的绝笔之年。
2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79年。这一年孔子逝世,宋代有诗曰: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!天带走仲尼,诸侯纷纷灭”。
3、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,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(周元王元年)。
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,公元前476之前为奴隶社会,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,这也就是“春秋战国”的分界线。
他们的依据还有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其开始来记叙“六国时事”的时间也是周元王元年(前475年),所以后来的历史书籍包括教科书都这么划分。
4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。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是三家灭智,春秋时期的霸主“晋国”由此名存实亡,春秋时期仅存的“礼义”由此彻底崩塌。
5、分界线是公元前403年。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为三家分晋,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,战国七雄由此全部产生,另外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也认为战国由此开始。
1、周敬王崩,周元王即位的西元前475年.郭沫若持这个观点,也是现在的官方观点.
2、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即西元前403年,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,战国七雄正式形成,《资治通鉴》的纪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.
3、西元前481年或西元前468年,《春秋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(前481年),《左传》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(前468年). 这是以《春秋》的结束年作为分界点的观点.因为“春秋”时代的提法本来就是来自《春秋》.
所以,现在的以西元前475年作为分界点的主要依据是475年处于一个先王去世,新王即位的象征点,而这一年正好也处于周王室愈加衰微,诸侯愈强,战国已初现端倪的时候.
这是因为:
1.
以公元前475年为战国开始,原因为司马迁写的《史记》其中有一篇《六国年表》。这篇东周时期的日历,第一年就是公元前475年,所以以这个为分界点比较符合大家的观念。
2.
以公元前453年为战国开始。原因是韩、赵、魏这晋国三兄弟合伙灭了智氏,彻底瓜分了晋国的土地,形成了三大势力。虽然没有正式建国,也没有分封,但是实际上已经存在了。
3.
以公元前403年为战国开始。原因是这一年周王无奈之下册封了赵、韩、魏三兄弟
到此,大家对韩称朝士兵越分界线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韩称朝士兵越分界线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